新经济下的制造业转型:疫情推动智能制造 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


发布时间:

2020-06-17

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,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,最新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,我国的工业、消费、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,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态势。

5月份,工业生产增速继续回升,市场销售、固定资产投资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,服务业生产指数、高技术产业、社会领域投资增速均由负转正,挖掘机产量暴增八成,汽车销售增速创下2018年5月份以来次高值。

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影响的同时,也在倒逼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。尤其是人工智能(AI)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新兴数字化技术,正在影响制造业的变革和发展方向。

机工智库研究员司建楠6月5日表示,中国制造业仍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,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正在向生态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平台化及多业态融合的方向变化与重构。
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,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。发展工业互联网,推进智能制造,培育新兴产业集群。

疫情推动智能制造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5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4%,增速比4月份加快0.5个百分点,显示生产活动已经步入正常区间。1~5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.8%,降幅比1~4月份收窄2.1个百分点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装备制造行业增长继续加快,基建类相关产品增势较好,这显现出未来一段时间逆周期政策的发力方向。

5月份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5%,增速较上月加快0.2个百分点。其中,汽车制造业增长12.2%,加快6.4个百分点,增速为2018年下半年以来各月最高水平。建筑工程用机械产量同比增长38.4%,其中挖掘机增长82.3%,较上月加快32.8个百分点;大中型拖拉机、混凝土机械分别增长56.1%、42.2%。

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表示,当前工业生产总体恢复向好,但1~5月份累计工业生产仍下降,5月份部分行业和产品回升力度有所减弱,外部环境复杂,工业经济稳定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不确定因素。

不过,需求端恢复的程度仍明显不及生产,且由于需求不足工业生产恢复的节奏有所放慢,总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。

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

6月10日,在上海举行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高端对话上,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亚琼认为,虽然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剧烈冲击,但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造成的困难,是暂时的、局部的和可控的。

2019年,国际金融协会(IIF)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,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难以撼动,有可能取代中国的国家要么体量太小,无法吸收中国庞大的加工和装配贸易,要么缺乏技术和供应链来处理更复杂的生产,缺乏支撑这一切的基础设施。

何亚琼表示,下一步,工信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,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。“从眼前看,打通断点堵点难点,加强国内外合作。”聚焦重点产业链,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协同复产达产扩产,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。

从供给层面看,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释放更多活力,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、电力成本、物流成本和租金成本,加大力度清理拖欠民营企业、中小企业账款。

从需求层面看,要通过消费畅通生产,比如,加快落实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,鼓励互联网平台带动外向型企业出口转内销;加快推进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鼓励各地开通4K超高清频道、增加节目源,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新应用,激发潜在消费活力,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运转。

5月26日发布的《中国投资发展报告(2020)》显示,全球制造业呈现智能化、高端化、绿色化、自动化、服务化、品牌化等六个重要趋势。

报告称,数字技术、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正日益融入产品研发、设计、制造的全过程。主要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均把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攻方向,一些跨国企业也纷纷加大对智能化改造、先进机器人研发的投入力度,传统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和数字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转变。

我国正在推动制造业技术向中高端层面发展,明确了高端制造领域的主攻方向,突出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抓手,推动中国制造从大国向强国转变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。

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、融合化方向发展,离不开创新的驱动作用。
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,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。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,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,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。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,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,发展社会研发机构,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发展民生科技。深化国际科技合作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。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畅通创新链,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。